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称:西伯利亚大铁路,又称第一亚欧大陆桥,英文名称:Transsibirskaya Magistral,俄语名称:TpaHccnoupckas MarWcTpaIb。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干线,其穿越乌拉尔山脉,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连接起来。线路起自莫斯科,经梁赞、车里雅宾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等地,讫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总长9332km,其中欧洲部分约占19%,亚洲部分约占81%,共跨越两大洲、8个时区、14个联邦主体、87座城市,沿途设1000多个车站,铁路最初设计时速为80km,从莫斯科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需要七天七夜的时间。
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跨欧亚两大洲,其中位于欧洲部分的莫斯科至车里雅宾斯克铁路干线,于19世纪中叶建成;1891年开始长达7587km的亚洲主体工程建设,分三期完成。亚洲部分的第一期工程于1891年动工,1898年完成,线路长3696km,包括西西伯利亚线(车里雅宾斯克—鄂毕)、中西伯利亚线(鄂毕—伊尔库茨克)和南乌苏里线(符拉迪沃斯托克一格拉弗斯卡亚);第二期工程于1895年动工,1898年完成,线路长1446km,包括北乌苏里线(格拉弗斯.卡亚—哈巴罗夫斯克)和外贝加尔线(梅索瓦亚一斯列坚斯克);第三期工程于1897年动工,1916年完成,线路长2445km,包括贝加尔环线(伊尔库茨克一梅索瓦亚)和阿穆尔线(斯列坚斯克—哈巴罗夫斯克)。此后,于20世纪30年代完成全部复线工程,40年代开始改建电气化铁路,到70年代中期,从车里雅宾斯克到赤塔以东的卡雷姆斯科耶全部实现电气化。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建设难度和施工强度均史无前例的铁路,主体工程建设工期长达十余年,全线铁路共雇用了近90000名建筑工人,土石方工程1000多万立方米,砌石24万m³,修建桥梁86km,建造了大约50个防止滑坡的保护廊、39条隧道和14km的支撑墙。铁路修建总成本达1472585591卢布。
作为横贯俄罗斯东西的铁路干线,西伯利亚大铁路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战略意义。该铁路的修建带来了人口聚集和城市繁荣,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该国陆地运输的主要通道。同时,它还是连接欧亚文明的纽带,对俄罗斯乃至欧亚两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此外,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对当时的远东国际局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条铁路为苏联打败德日法西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世纪末,俄国开始进入工业化时期。英美日等在远东国际舞台上的激烈角逐将西伯利亚的战略地位突显出来。为发展国内经济,牢占西伯利亚这片远离欧洲的土地,俄国决定修建一条贯通整个西伯利亚的大铁路。
第三时期是19世纪80~90年代初,继续探讨铁路走向的各种方案,并在1891年大臣委员会上,政府放弃了修建水陆联运铁路的构想,决定用十多年的时间来修建通往西伯利亚的铁路线,并确定了铁路的最终走向。
西伯利亚铁路是世界最长的铁路干线,因此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西伯利亚大铁路延伸距离长,途经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恶劣,建设难度和施工强度空前。为此,西伯利亚大铁路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方面采取了多种解决方案。
(3)针对气候恶劣、多年冻土等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修建乌苏里铁路时,从俄国欧洲地区初到滨海省的建筑工人难以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条件,面对七八月份多频次和大强度的集中降雨,建筑工人在水利专家的指挥下,把雨水分流到田间,既保证了施工的顺利开展,又灌溉了农田。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最严峻的问题是如何在永久冻土上施工,当时人们对永久冻土了解甚少,更不知如何在上面铺设钢轨,特别是在外贝加尔地区,永久冻土层非常深,即使在夏天也仅有2~3m深的土壤解冻。为解决冻土问题,当时采取了先用炸药炸开冻土,并手工开挖路基,清除掉全部冻土层,再进行基础施工等措施。
此外,在修建西伯利亚铁路时,俄国政府部门采取了简化铁路修建技术标准,减少路基宽度,减少每千米铺设的枕木数量,加大车站与车站之间的距离等方法,从而降低建设成本。
(2)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举全国力量。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举全国财力、人力修建的一项庞大工程,俄罗斯政府克服了重重困难,采取强力措施推进建设工程。西伯利亚大铁路途经东部地区许多联邦主体,在修建期间各地行政机构有义务协助施工完成,但不能对其指手画脚。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速度惊人,施工纪律非常严格,无论以何种原因造成的施工延期都要受到惩罚。当时俄政府征调了成千上万的贫苦农民、士兵以及服苦役者参与施工,很多人因劳累致死。为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作为欧洲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当时的俄罗斯几乎是倾尽国力才承担起惊人的费用,仅在1891年至1901年间,就为西伯利亚大铁路花费了14.6亿卢布,远远超过了同期的军费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