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称:西伯利亚大铁路,又称第一亚欧大陆桥,英文名称:Transsibirskaya Magistral,俄语名称:TpaHccnoupckas MarWcTpaIb。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干线,其穿越乌拉尔山脉,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连接起来。线路起自莫斯科,经梁赞、车里雅宾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等地,讫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总长9332km,其中欧洲部分约占19%,亚洲部分约占81%,共跨越两大洲、8个时区、14个联邦主体、87座城市,沿途设1000多个车站,铁路最初设计时速为80km,从莫斯科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需要七天七夜的时间。

 

      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跨欧亚两大洲,其中位于欧洲部分的莫斯科至车里雅宾斯克铁路干线,于19世纪中叶建成;1891年开始长达7587km的亚洲主体工程建设,分三期完成。亚洲部分的第一期工程于1891年动工,1898年完成,线路长3696km,包括西西伯利亚线(车里雅宾斯克—鄂毕)、中西伯利亚线(鄂毕—伊尔库茨克)和南乌苏里线(符拉迪沃斯托克一格拉弗斯卡亚);第二期工程于1895年动工,1898年完成,线路长1446km,包括北乌苏里线(格拉弗斯.卡亚—哈巴罗夫斯克)和外贝加尔线(梅索瓦亚一斯列坚斯克);第三期工程于1897年动工,1916年完成,线路长2445km,包括贝加尔环线(伊尔库茨克一梅索瓦亚)和阿穆尔线(斯列坚斯克—哈巴罗夫斯克)。此后,于20世纪30年代完成全部复线工程,40年代开始改建电气化铁路,到70年代中期,从车里雅宾斯克到赤塔以东的卡雷姆斯科耶全部实现电气化。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建设难度和施工强度均史无前例的铁路,主体工程建设工期长达十余年,全线铁路共雇用了近90000名建筑工人,土石方工程1000多万立方米,砌石24万m³,修建桥梁86km,建造了大约50个防止滑坡的保护廊、39条隧道和14km的支撑墙。铁路修建总成本达1472585591卢布。

 

      作为横贯俄罗斯东西的铁路干线,西伯利亚大铁路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战略意义。该铁路的修建带来了人口聚集和城市繁荣,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该国陆地运输的主要通道。同时,它还是连接欧亚文明的纽带,对俄罗斯乃至欧亚两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此外,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对当时的远东国际局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条铁路为苏联打败德日法西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  工程背景

 

      从16世纪开始,俄国疯狂地在亚洲扩张领土,攫取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的土地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千米,占亚洲陆地面积近1/3。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森林和草原、肥沃的土壤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很多人将其称为“金窖”。但由于距离俄国的欧洲部分太过遥远,西伯利亚在几百年里都无法得到开发,自16世纪末以来,一直被作为苦役的流放地。

 

      19世纪末,俄国开始进入工业化时期。英美日等在远东国际舞台上的激烈角逐将西伯利亚的战略地位突显出来。为发展国内经济,牢占西伯利亚这片远离欧洲的土地,俄国决定修建一条贯通整个西伯利亚的大铁路。

 

      早在19世纪中期,有关部门就已为修建铁路进行了大量论证工作。在19世纪50~70年代,专家们设计了在西伯利亚修建铁路的许多新方案,但都未得到政府支持。直到19世纪80年代,政府才开始解决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问题。

 

      1890年,亚历山大三世正式颁发命令,决定首先从最东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动工,修建西伯利亚铁路。1891年5月,皇储尼古拉亲临符拉迪沃斯托克主持铁路奠基仪式。1892年7月,铁路工程从车里雅宾斯克往东修建。俄国政府自始至终对该工程高度重视,并于1892年成立西伯利亚大铁路特别管理委员会,皇储尼古拉亲自出任主席。

 

       西伯利亚铁路的设计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9世纪上半期,产生了最早的铁路设计方案,涌现出许多宝贵的思想,设计者更多地考虑已经成熟的海上贸易和乌拉尔采矿业的需求。受当时刚刚开始的工业革命影响,俄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寻找通往西伯利亚地区铁路的最佳方案成为热议问题,但因农奴制改革很快便停止了争论。

 

      第二时期是19世纪50~70年代,俄国经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众多西伯利亚铁路修建方案。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乌拉尔一西伯利亚铁路的3个基本走向:北线满足乌拉尔北部地区矿场和伊尔比特集市贸易的需求;中线为彼得堡和彼尔姆建立与中亚市场及国外的联系;南线旨在发展西伯利亚当地贸易。在此基础上,主要提出两种建设方案:一是直达太平洋岸的连贯铁路,二是一条水陆联运道路。但这些方案都是在资料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因此具有片面性,说服力不强。

 

      第三时期是19世纪80~90年代初,继续探讨铁路走向的各种方案,并在1891年大臣委员会上,政府放弃了修建水陆联运铁路的构想,决定用十多年的时间来修建通往西伯利亚的铁路线,并确定了铁路的最终走向。

 

 

 

2.工程价值

    工程价值主要体现在工程技术成果和工程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1)工程技术成果

 

      西伯利亚铁路是世界最长的铁路干线,因此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西伯利亚铁路跨越16条欧亚河流,它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是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大河上建造桥梁。其中建于1913~1916年间的横跨阿穆尔河的哈巴罗夫斯克大桥被称为“阿穆尔奇迹”,该桥高64m、长2.6km, 共18跨、每跨127m,左岸栈桥200m。从车里雅宾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铁路段上,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段附近的叶尼塞河上的桥梁依照欧洛斯·库里亚科夫方案建设,荣获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大奖。

 

      西伯利亚大铁路延伸距离长,途经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恶劣,建设难度和施工强度空前。为此,西伯利亚大铁路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方面采取了多种解决方案。

 

    (1)规划设计因地制宜。西伯利亚铁路设计时,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的水文地理特点开展规划设计。工程师列别捷夫在设计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火车站等建筑设施时,结合西伯利亚河流流向自南向北等特点,精确选择车站、机车库及铁路车间的建设位置,保证施工和铁路后期运营期间这些建筑物不影响当地村庄和城市的水源。

 

    (2)制定冬季施工措施。由于气候寒冷,西西伯利亚段铁路的施工通常情况下只能在夏季施工,但西伯利亚地区每年的夏季只有120天左右,为缩短工期,建筑者探索出了在冬季建设桥梁及其他设施的方法,确保冬季仍然可以施工。

 

    (3)针对气候恶劣、多年冻土等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修建乌苏里铁路时,从俄国欧洲地区初到滨海省的建筑工人难以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条件,面对七八月份多频次和大强度的集中降雨,建筑工人在水利专家的指挥下,把雨水分流到田间,既保证了施工的顺利开展,又灌溉了农田。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最严峻的问题是如何在永久冻土上施工,当时人们对永久冻土了解甚少,更不知如何在上面铺设钢轨,特别是在外贝加尔地区,永久冻土层非常深,即使在夏天也仅有2~3m深的土壤解冻。为解决冻土问题,当时采取了先用炸药炸开冻土,并手工开挖路基,清除掉全部冻土层,再进行基础施工等措施。

 

      此外,在修建西伯利亚铁路时,俄国政府部门采取了简化铁路修建技术标准,减少路基宽度,减少每千米铺设的枕木数量,加大车站与车站之间的距离等方法,从而降低建设成本。

 

2)工程社会价值

 

    (1)领土稳固意义。西伯利亚大铁路使西伯利亚地区成为俄国稳固的领土。从16世纪开始,俄国在亚洲扩张吞并整个西伯利亚地区,但恶劣的交通条件使得俄国难以与其快速连接并进行有效统治。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成,改善了俄国欧洲部分与西伯利亚地区之间的交通条件,促进向西伯利亚地区的移民,使得原本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地区迅速增加人气,沿线的居民点也被连接起来,从而加强了俄罗斯政府对这一地广人稀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统治,巩固了扩张成果。

 

    (2)国防建设意义。二战期间西伯利亚成为大后方,西伯利亚铁路发挥重大作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仓促应战的苏联红军一溃千里。面对西部工业区的沦丧,远在后方不易受攻击的西伯利亚成为苏联的希望。苏联运用西伯利亚铁路将西部地区的大量工厂、设备、人员等迅速地运往西伯利亚地区,又从西伯利亚快速补充兵员、武器到西部前线,使得前线的苏联红军能够快速补充军队,防御力量得到不断加强,为战争胜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国土开发意义。西伯利亚大铁路带动了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西伯利亚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使得西伯利亚地区人口稀少,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成,加快了俄罗斯欧洲地区居民向西伯利亚迁移的步伐,随着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的输入,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开发。一方面,西伯利亚地区农业、畜牧业产量大增,使其成为俄罗斯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另一方面,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西伯利亚地区的商业繁荣,新兴工业部门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伯利亚地区昔日闭塞、荒凉的面貌,对其开发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工程启示

 

       工程启示主要有成功关键因素和工程哲学启示两个方面。

 

1)成功关键因素

 

     (1)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国家地缘政治利益。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出发点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因素的战略考虑。俄罗斯政府认为,不能单从狭隘的经济角度来评价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意义,而应将地缘政治因素作为其最主要因素。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是一个世界性的战略部署,在军事上可以为俄在太平洋发展海军舰队提供良好环境,保障俄舰队得到一切必需品,以便在欧洲和亚洲东部出现政治纷争时,可以在太平洋各港口掌控所有的国际贸易活动。此外,修建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将远东地区与欧洲部分连接起来,有利于加强俄罗斯政府对远东地区的管理与控制,强化俄罗斯政府在远东的政治影响力。

 

    (2)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举全国力量。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举全国财力、人力修建的一项庞大工程,俄罗斯政府克服了重重困难,采取强力措施推进建设工程。西伯利亚大铁路途经东部地区许多联邦主体,在修建期间各地行政机构有义务协助施工完成,但不能对其指手画脚。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速度惊人,施工纪律非常严格,无论以何种原因造成的施工延期都要受到惩罚。当时俄政府征调了成千上万的贫苦农民、士兵以及服苦役者参与施工,很多人因劳累致死。为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作为欧洲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当时的俄罗斯几乎是倾尽国力才承担起惊人的费用,仅在1891年至1901年间,就为西伯利亚大铁路花费了14.6亿卢布,远远超过了同期的军费开支。

 

2)工程哲学启示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成,体现了重要工程建设需要辩证处理好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西伯利亚大铁路促进了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迁移,带动其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而使西伯利亚地区的防御能力不断提升,成为战争中俄罗斯的大后方,为保障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加强了俄罗斯的国防力量,为国家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提供了坚实保障。由此可见,发展与安全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国家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把握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既要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又要在经济发展中更多地考虑国家安全因素,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

 

 

 

 

世界近现代超级工程-西伯利亚大铁路